晚唐浮生

孤獨麥客

歷史軍事

“哚!”壹枝羽箭破空飛來,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。
箭矢的力量很大,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十九章 第壹發

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

2024-6-22 09:56

  高昌走了壹批人,又來了壹批人。
  壹開始來的多是官員、工匠、經學生之類,稍事休整之後,很快分散到了各州。
  第二批抵達的則是安西鎮兵家屬。
  他們歷盡艱辛,從河北、河東兩地,經河西走廊,抵達了高昌縣——本唐前庭縣,寶應元年更名,高昌回鶻改為高昌,今因之。
  他們不會走了,就地安頓下來,今後就在這個地方定居。
  幾乎與他們前後腳抵達的,是高氏兄弟所在的押運肉脯、茶葉、奶粉、布匹之類的補給品的隊伍,這是專供宮廷使用的。
  交割完貨物後,他們就要走了,返回洛陽之後,換下壹批人輸送物資。
  臨行之前,他倆見了見姐姐高柔。
  高柔過幾天就要南下了。
  聖人首批接走了蒙氏,這讓她有些不開心。
  但她不會告訴任何人,只是在洗澡沐浴的時候,會看著自己飽滿的身軀發呆,不明白聖人為何迫不及待要那個亡國太後去服侍,而不是選她。
  不過在三天後,她與偰氏、述律氏等人也要南下了。廉氏還走不了,因為她在去年臘月懷孕了,肚子已經挺得老高,留在高昌待產。
  曾經喧囂壹時的高昌冬宮,眼見著就要變得冷冷清清。
  這個天下,終究是圍繞某些人轉的,在他們徹底失敗前。
  “阿姐,我想求個外放,高昌這地方,妳覺得可還成?”高崇龜問道。
  “為何會有這種想法?”高柔有些奇怪,道:“高昌妳也來了幾日了,覺得如何?”
  “天有點熱,與老家那邊完全不壹樣。”高崇龜說道。
  “前唐之時,都是發罪人來這邊屯田,妳覺得是好地方嗎?”高柔又問道。
  “還不如遼東,但是——”高崇龜有些躊躇:“也只有這種大家都不願意來的地方,才有機會啊。高昌鎮兵剛組建,官位甚多,若不抓住這機會,以後怕是難。”
  他在宮廷侍衛之中,只是個隊正,弟弟高崇年是隊副,就這還是看在姐姐枕頭風的面子上,不然這會也就是普通侍衛罷了。
  當宮廷侍衛然後等外放,其實是壹條不錯的門路。
  聖人經常帶著侍衛們講武操練,對他們非常熟悉,比較信任,外放的機會多。
  如今西域正在重建軍事體系,不光鎮軍有機會,州軍的機會同樣不少。而且因為是邊疆西陲,條件艱苦,也比較危險,因此容易獲得超階提拔,完全看妳怎麽選擇了。
  “妳若在留在京中,阿姐多在聖人耳旁吹吹風,提拔的機會肯定是有的。將來給妳倆說門好親事,也不是什麽難事。”高柔看著弟弟們,說道:“若去了安西,很多事情便沒那麽方便了。”
  “阿姐不用說了。”高崇龜定定地想了許久後,道:“國朝升官,首重戰功。若沒能建立功勛,說什麽都不管用的。阿姐妳與聖人同床共枕,當知我所言非虛。”
  聽到“同床共枕”四字時,高柔臉壹紅。
  “我要想法子外放,留在安西建立功勛,阿姐妳等著。”高崇龜下定了決心,說道。
  “兄長妳去哪,我也去。”高崇年說道:“不過可不可以去更西邊?焉耆、庭州還沒州兵呢。高昌這邊太熱了,夏天受不了。”
  到底是白山黑水出來的人,實在耐不住高昌的夏天。
  火辣辣的陽光之下,到處是刷成白色的房屋。即便這樣,也熱得讓人發慌。當地人甚至都在房子底下挖地窖,夏天盡量往地下住,可見壹斑。
  “妳們既然這樣想……”高柔嘆了口氣,道:“阿姐也不好多說什麽。等以後有了機會,阿姐再向聖人吹吹風,把妳們弄回來。”
  高崇龜、高崇年兄弟悶悶地應了壹聲,顯然有些不自在。終究還是靠關系,不是憑自己本事,這太讓人羞恥了。
  與高家兄弟壹起來的少年們剛剛住進了軍營,領了壹身軍服,諸般器械,還沒玩兩天呢,就被軍官帶了出來,去收割田裏的小麥。
  大夥有些懵,但遲疑了壹會後,還是接受了。
  前陽關鎮遏兵馬使、現天武軍都虞候索衍看著這些順從的兵士,自以為得計——天武軍,是聖人親賜的軍號,由趙王邵嗣武擔任軍使。
  願意幹這些粗笨活計的兵可不多,也就新來的人好說話。沒當過兵,沒受過軍中舊習氣的熏陶,支使起來就是方便。正所謂萬事開頭難,妳幹過壹次雜活之後,就會有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
  地裏的麥子長勢很好。下田畝收不會低於八鬥,中田鐵定在壹斛以上,甚至壹斛二鬥,上田畝收當在壹斛五鬥到兩斛之間。
  高昌的土地並不貧瘠,這裏缺的是水。而只要有井渠灌溉,收成基本都能得到保障。
  兩千新兵彎著腰,揮舞著大鐮,將壹捆捆的麥子割倒、捆紮起來,放在田埂旁。
  另有壹些人拉著馬車過來,將壹捆捆的麥子裝車拉走,脫粒、揚塵、晾曬壹條龍。
  大夥忙得熱火朝天,仿佛忘記了此番西行的目的。
  收完麥子的田地裏,婦人、小孩走了進來,彎腰撿拾起遺留在田中的麥穗。
  這些地現在還是官田,但事實上早已分出去了。
  收完這茬糧食後,他們這些鎮兵家屬就可以過來認領各家的田地。接下來,或直接開種冬小麥,或等到明年正月下旬、二月初的時候種大麥,或者再等等,到二月底的時候種春小麥……
  隨妳自己心意,愛怎麽種怎麽種,從今往後,這就是私田了。
  鎮兵是職業武人,拿的錢不如禁軍多,大概只有七八成的樣子,但也足夠生活了。家人還分了地,就在各處軍營、城鎮附近,有新修的井渠灌溉,勤勞壹點的話,每年能打不少糧食。
  如果有了空閑,再把自家宅院改造壹下,平整出壹些菜畦,弄壹處葡萄園,日子就有滋有味了。
  唯壹的缺憾就是夏天太熱了。
  但怎麽說呢,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。夏天那兩三個月,熬壹熬也就過去了,至少冬天比較暖和啊。
  中原要到春社節過後才會春播,這裏有時候元宵節前後就能春播了,最晚甚至可在十月底收最後壹茬糧食,農田利用率極高。只要能維持得住地力,可勁種就是了。
  六千鎮兵及其家屬,總計兩萬八千余人,就此在西州諸縣、軍城安下了家。再加上重新普及的驛站體系,遷移而來的工匠、文人、官員、商徒等各色人等,在壹年的時間內,西州的人口結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。
  現在這總計壹萬七千戶人口中,中原移民已經占到了四成以上。考慮到他們是統治階級,以及高昌本就相對“唐化”,隨著教育的持續推行,這裏的面貌會壹點壹滴地改善,最終成為大夏經營西域的核心——至少在前期這二三十年,高昌的地位無法動搖。
  而在高昌東面,還有個小壹號的“高昌”,即伊州。
  在去年經歷大戰之後,伊州的人口壹度跌到壹千四百余戶,與荒無人煙也沒什麽兩樣了。
  邵樹德欽點了他的好女婿、前直沽令趙鳳出任伊州刺史,管理伊吾、納職、柔遠三縣。
  因為資源多供給西州了,伊州這邊明明離中原更近,但各項工作進展極為緩慢。
  趙鳳到任後,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恢復農業生產上,直白點說,就是種地打糧。
  至於修造井渠,暫時沒這個必要。伊州是經歷過戰亂的,人口銳減,現有可灌溉耕地都種不完,沒必要再浪費人力物力,把老的井渠系統修繕壹番,就足夠用很久了。
  到了今年二月,三百戶滄州移民抵達伊州,定居耕作。
  年底的時候,還會有三百戶瀛州移民抵達伊州,勉強將本地戶口恢復到兩千。
  接下來很長壹段時間內,他們的任務都是種地、種地、還是種地,盡壹切可能出產更多的糧食。不需要支援前線,能抵消部分途徑伊州的移民、軍隊的遞頓支出,給河西、隴右百姓減輕壹點負擔就可以了,要求真的不高。
  “咚咚咚……”遠處有人敲響了鼓聲,那是聚兵的信號。
  割完麥子的天武軍士卒正坐在田埂上喝水、閑聊,聽到之後,立刻起身,前往軍營集結。
  校場上已經來了許多人。
  軍官們大聲喝罵著,讓這些新兵蛋子趕緊列好隊,遇到動作磨蹭的,直接拿鞭子抽打。
  可憐這些少年,原本也是心高氣傲的。來了西域之後,又是幹農活,又是被打罵,想象中的斬殺賊人,追亡逐北,迎接萬眾歡呼的場面壹概沒有,別提多失落了。
  或許,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。
  五千余名追逐功名榮耀的少年很快就列好了隊。不壹會兒,索衍親自帶著的那兩千人也趕來了。整整七千三百人,鴉雀無聲,等待上峰的命令。
  索衍先與前來傳令的樞密院官員寒暄了壹番,然後站到高臺之上,道:“聖人有令,天武軍即刻開拔,發往清鎮歸建。”
  天武軍目前有壹萬二千余人,除眼下這七千余外,還有五千在清鎮駐紮,日夜操練,有時候還出去清剿壹些馬匪。
  這五千人的來歷也很簡單,就是邵樹德去年交給兒子的那壹萬壹千步騎。在邵嗣武的統率下,他們鎮壓過造反的部落,追擊過葛邏祿、突厥、回鶻,在天武軍組建之前,這部分人還剩八千多。
  邵嗣武詢問過這些人,最後大概有五千人願意留在西域,成為天武軍士卒。剩下三千多人,沒什麽好果子吃,邵樹德將他們並入了金槍軍,今後就各處輪戍吧。敢造反,就派禁軍屠戮光,不敢造反,就繼續過顛沛流離的生活。
  相信有他們做活生生的榜樣,今後各路雜牌也會把招子放亮點了。
  上峰詢問妳的意願,那是看得起妳,沒想到妳這麽不給面子,直接拒絕,那就沒辦法了。
  五千老兵搭配七千多新兵,好好整訓壹下的話,戰鬥力還是可以維持在壹定水平上的。多打幾次仗,靠勝利多建立壹些信心,戰鬥力還能提升壹大截。
  索衍宣布完命令後,沒有廢話,立刻讓各指揮、各營主將帶著各自的人回去收拾行李,帶好器械、糧草,今晚連夜出發。
  他方才了解過了,這次出兵,並不是哪裏發生了叛亂,而是要主動出擊。至於目標是誰,使者沒說,但索衍能猜到幾分,莫非是去打葛邏祿人?只是,那幫窮鬼有什麽好搶的!
  但軍令已下,沒什麽好說的,聽命行事就對了。
  無論打誰、搶誰,他都沒意見,重要的是有仗打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