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那些事兒

當年明月

歷史軍事

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。
姓名:朱元璋
別名(外號):朱重八、朱國瑞
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十三章 終點,起點:最後的朋友們

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

2025-2-12 17:41

  此時大明帝國的內部,也是壹片欣欣向榮的景象,戰爭造成的破壞已成為過去,經濟得以恢復,國庫漸趨充盈,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片飽經戰火摧殘的土地恢復了生機。
  朱元璋對此也十分滿意,應該說,他是壹個好父親、好祖父。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願自己的子孫受苦。為了讓繼承人可以安心地統治天下,為了維持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,他為自己的帝國建立了壹整套完備系統,他堅信只要子孫們堅守自己創立的制度,大明帝國將永遠延續下去。
  但要保證皇位永遠屬於自己的子孫,還必須清除壹些人,這些人包括胡惟庸、李善長、藍玉等(名單很長),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胡藍案的血雨腥風,他基本解決了問題。
  似乎壹切都很完美,該殺的殺了,該整肅的也整肅了,就此結束了嗎?
  不,還沒有。
  還有幾位老朋友需要做個了斷。
  洪武二十五年,朱元璋殺掉了四十年前為他算命的周德興(大家應該還記得他),這位已經被封為江夏侯的算命先生終於兌現了當年的算卦結果——蔔逃蔔守則不吉。
  他確實是無處可逃,也無法可守了。
  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朱元璋殺潁國公傅友德,壹代名將就此隕滅。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、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有大功的定遠侯王弼。
  洪武二十八年(1395),朱元璋殺宋國公馮勝,這位開國六公爵的碩果僅存者終於沒有躲過這壹刀。
  殺吧,殺吧,為了帝國的將來,妳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
  當年的夥伴壹個個都被送走了,事情終於可以了結了。
  對了,還剩下最後壹個——湯和。
  湯和是很懂事的,與胡惟庸、藍玉不同,他壹向對朱元璋尊重有加,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強大與可怕,所以他選擇了放棄兵權,安享榮華。
  其實朱元璋並沒有完全趕盡殺絕,曹國公李景隆(李文忠之子襲父爵)、武定侯郭英、長興侯耿炳文都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,但湯和與他們不同,作為與朱元璋壹同起兵的夥伴,他比別人更有影響力、更有威脅。
  所以盡管湯和已經不再掌兵,朱元璋還是去看望了湯和,當然,這次探望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湯和的生死。
  當朱元璋看到湯和時,他驚奇地發現,這位當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,嘴角流著涎水,支撐著向他行禮。
  湯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來意,他以壹種常人難以理解的眼神看著朱元璋,那眼神中隱含著乞求。
  陛下,難道妳真的壹個都不留嗎?
  朱元璋懂得這種眼神的意義。四十年前,壹群出身貧賤卻胸懷大誌的年輕人,為了生存和理想,挺身而出,經歷千辛萬苦,推翻暴元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他們曾經憧憬過未來,也曾互相許願,以榮華相見。在走向成功的路上,有人死去,有人活了下來。
  而此時,幸存者只剩下了壹個站著的人和壹個躺著的人。
  朱元璋不會忘記,四十年前的濠州城,壹個九夫長的身後跟隨著壹個謙恭的千戶。
  幾十年的刀光劍影和斧聲燭影,當年的朋友都遠去了,有些是為我而死的,有些是我殺的,想來所謂孤家寡人,就是如此吧。
  湯和,活下去吧,那激蕩歲月裏英姿勃發、生死共進的人們,現在只剩下妳和我了,陪我走完這段路吧。
  我很孤獨。
  送走了老朋友,朱元璋終於放心了,大好河山將永遠掌握在自己子孫的手中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雖然之後發生了很多他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,但這個判斷卻始終是正確的。
  燒掉良弓、殺掉走狗固然是好,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,蒙古騎兵仍然時不時地騷擾邊界。這也是可以理解的,遊牧民族不擅長耕田,壹旦從統治者的位置上退休,想再就業就很難了,糧食衣服金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,獲得這些東西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重操舊業——搶劫,這也是沒辦法,總得找條活路吧。
  朱元璋老了,他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、縱橫千裏的年輕人,長期的戰爭經歷和繁重的公務壓彎了他的身軀、消磨了他的銳誌。且不說眼前的這些打劫者,萬壹將來又出個蒙古第二,誰去抵抗呢?
  年輕人還是靠不住的,他們只會空讀兵書,戰爭不是兒戲,需要嚴謹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。李景隆年紀不大,可這個人除了是李文忠的兒子外,什麽都不是。而此時能帶兵、有經驗的都被殺掉了,這又是壹個難以解決的問題。
  可就如同以前壹樣,朱元璋總是能夠想出解決的辦法。他找到了壹個極有軍事天賦的人,這個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護國家安全的任務;更重要的是,這個人的忠誠是絕對可以信任的。
  這個人的名字,叫做朱棣。
  【禍根】
  至正二十年四月,根據可靠情報,陳友諒即將率大軍進攻應天,兵勢極為強大,謀臣武將個個人心惶惶,而就在這戰雲彌漫之時,壹位身份卑賤的妻子為朱元璋生下了壹個兒子。當然,這實在不是個生孩子的好時候。很多人都已經準備收拾包裹分行李散夥了,沒人顧得上這位母親和她的兒子。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,但也僅此而已,對他而言,現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,兒子已經有三個了,多壹個不多,少壹個不少。
  在險惡環境中出生的這個嬰兒,就是朱棣。而按照出生地屬地原則,他應該算是南京戶口。
  雖然他是城市戶口,但他的出生環境似乎並不比當年的朱重八好,因為至少朱五四全家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。
  壹位傳奇的帝王從此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,從壹聲啼哭開始。
  自古有雲:善用刀劍者,死於刀劍下。
  而對於這個嬰孩而言,生於戰火,死於征途,似乎就是他壹生的宿命。
  朱棣的童年是在壹種特殊的環境下度過的,他的母親並不是馬皇後,雖然《明實錄·成祖實錄》中曾經確定了這壹點,但種種證據顯示,他的母親另有其人,其身世十分神秘,我們將在後面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敘述。
  雖然在他當上皇帝後改動了自己的出生記錄,但這只能騙騙後來的人(現在看來這壹目的也未達到),當年他是不可能拿這些蹩腳的把戲去糊弄朱元璋的,雖然朱元璋很忙,但兒子是哪個老婆生的,他還是有數的。
  也正是因為他的母親身份低賤,且並非長子,從小朱棣就沒有得到過什麽好的待遇,當然,這是相對於他的哥哥朱標而言的。
  雖然朱標的母親地位也不高,但他是長子,而且為人忠厚,很得朱元璋的喜愛,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四,即明朝建立的同日,就被立為太子。
  而朱棣從小就被告知,自己將來只能做那個高高在上的繼承人的臣子,當那個人登上皇位後,每當聽到他的指令(聖旨),必須跪下並以虔誠的態度接受,即使這道指令是讓自己去死,也必須服從,並叩謝聖恩。
  憑什麽?就因為他早生幾年?
  這種不公平的待遇隨著朱棣的成長越來越明顯,朱元璋十分註意對朱標的教育,他為太子設立了東宮,而且派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宋濂來教導太子的學業。
  此外,他還專門指派了李善長兼太子少師、徐達兼太子少傅。如太子有疑問可以隨時得到此二人的指點。
  這堪稱當年的最豪華陣容,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將都聚集在太子身邊,在他們的熏陶下,太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
  反觀朱棣就不同了,他出生時,父親朱元璋只是壹個普通的勞動者,雖然他從事的是比較特殊的勞動——造反。但在元末那無數的造反者中,此時的朱元璋只是壹個小本經營者,過著有今天無明日的冒險生活,自然顧不上這個並不起眼的兒子。
  雖然後來朱元璋的環境日漸改善,身份地位都有了進壹步的提高,但朱棣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優待,這是因為隨著朱元璋檔次的提升,他的老婆也越來越多。而其生殖能力也值得壹誇,在沒有他人幫忙的前提下,他壹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、十多個女兒。
  此外,他還收了二十多個養子,粗略算壹下,這些人足夠壹個加強排的兵力了。
  如果朱元璋檢閱這支朱家軍時喊壹聲兒子,朱棣被叫到的概率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分之壹。
  何苦生在帝王家。
  和朱標比起來,朱棣的教育也很成問題,他應該沒有受過系統的托兒所和幼兒園教育。在他童年時,正是朱元璋搶地盤的黃金時期,除朱標外,朱元璋顧不上其他兒子的教育問題,而且當時朱元璋手下最多的是士兵和將領,可做老師的文人並不多。除了寥寥幾個像李善長這樣主動來投奔的人外,大部分文人都是被“請”來的。
  這個“請”字在實際生活中具體表現為威脅、拐騙、綁架等不同方式,如劉基、葉琛、章溢等都是被這樣“請”來的。讀書人混碗飯吃還是容易的,大可不必去造反。
  這就註定了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都是那些拿著明晃晃的刀劍、穿著厚重鎧甲出入的將領和缺手缺腳、身負重傷的士兵,耳中終日聽到的都是什麽今天砍了幾個腦袋、昨天搶了多少東西之類的兒童不宜的話語。慢慢地,他也被同化了。
  即使在環境變好後,朱棣也從來都不是朱元璋教育的重點對象,沒有像宋濂那樣的學者去教導他,他雖有皇子的名號,卻似乎並沒有皇子的尊榮。如果要以學習成績來劃分的話,皇太子朱標就是班裏的優等生,而朱棣則是不用功讀書的社會青年。
  毛澤東曾經對朱棣的文化程度有過壹個評價——半文盲,當然這個文盲不是指不識字,而是相對於當時皇家的教育水平而言的。就史料和朱棣批改的奏章來看,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,他確實沒有什麽文采,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失學青年、後來的自學成材者朱重八。
 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,優等生往往幹不過社會青年,這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  與他的哥哥不同,在成長的歲月裏,朱棣經常和武將們混在壹起,似乎談論戰場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興趣。另外,他和他的壹個表哥關系也很好,時常壹同出遊。按說他的表哥也是皇親國戚,應該不會給他什麽壞的影響,可問題在於這位表哥主抓的工作比較特殊。
  他的這個表哥就是李文忠。
  李文忠是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的名將,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軍事能力已經超過了常遇春。與李文忠在壹起,除了打仗外,也沒有什麽可談的了;這段經歷讓朱棣受益匪淺,他學到了很多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軍事經驗。
  此外,他還有壹個收獲,那就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。由於李文忠比朱棣要大很多,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自然就成為了朱棣的夥伴。
  幼年時的經歷使得朱棣早熟,在經過壹段時間的交往討論後,他清楚地認識到——與李文忠相比,李景隆是個軍事白癡。
  俗話說,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的兒子會打洞。李文忠雖然比不上龍鳳,但也可以稱得上是老虎,偏偏他的兒子卻只能算是壹只老鼠。
  後來的事實證明,李景隆不但是個軍事蠢才,還是個軟骨頭。當然李景隆的這些性格特點都已被朱棣牢牢地記在心中,他相信,將來總歸是會派上用場的。
  朱棣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,母親身份低賤,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寵愛,他有三個哥哥、二十二個弟弟,故雖貴為皇子,卻沒有多少人關註,渾似路邊野草般無人照料。但最讓他難受的是,哥哥朱標卻可以享有壹切優待特權,他用的東西是最好的,所用禮儀是最隆重的,文武百官見到他就跪拜行禮,誠惶誠恐。
  因為大臣們知道,這個叫朱標的人將來會繼承皇位,是新壹代的統治者,如果要保住腦袋、官位,就壹定要拍他的馬屁。妳朱棣是個什麽東西,上不管天,下不管地,還是早點去就藩,當個土財主吧!
  人不怕窮,只怕比。
  朱標享受這壹切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:因為他是太子。
  什麽是太子?大家都是貧農朱重八的兒子,妳穿開襠褲的時候我就認識妳,尿床搗蛋哪壹樣妳沒幹過,還真把自己當龍子龍孫了,誰不知道誰啊?
 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,朱棣雖然不窮,卻比較慘,因為無論這個家多好、多富,將來都不是他的。所以很早就認識到這壹點的朱棣並沒有同齡人的天真。
  他知道,在這個家裏,要想得到什麽,必須靠自己去爭取。
  【壹定要成功】
  洪武四年(1371),十壹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,這並不表示朱元璋特別看重他,因為據史料記載,他的二十六個兒子都被封了王,這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。十七歲時,朱棣經朱氏婚姻介紹所包辦,迎娶了他的第壹個妻子,而他的這個老婆正是第壹名將徐達的長女。
  這樣看來,他的這次婚姻也包含了壹定的政治色彩,體現了朱棣和武將之間的某種聯盟。
  二十壹歲時,他奉命就藩,地點是北平,即當年之大都、今日之北京。
  此時的朱棣年紀雖輕,卻已飽嘗人間冷暖,看透世間悲涼,身為皇子,更能感受到那些大臣內官們趨炎附勢、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徑。
  當然他也明白,這些人的行為並沒有什麽不對的地方,榮耀總是站在成功者那邊,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。
  壹定要做壹個成功者。
  他年幼時已歷經戰火,成長過程中又總是和武將打交道,他見識過慘烈的戰場、血腥的殺戮,年輕時所經歷的這壹切已將他的人生角色定格為職業軍人,而這個角色也將伴隨他的壹生,左右著他的性格,即使在他登上皇位之後。
  當然,客觀地講,此時的朱棣並沒有謀反的野心,說到底無非是心理不平衡,最多也只是發發牢騷而已。作為壹個不起眼的皇子,他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現自己,以便在將來分遺產時多撈點好處。
  洪武二十三年,他終於開始了自己人生舞臺上的第壹次表演。
  此時距離捕魚兒海大捷已經過去了兩年,當年的統兵大將、日漸驕狂的藍玉已列入了朱元璋的黑名單。在這種情況下,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把兵權交給他,在經過仔細思考後,他把部隊的指揮權授予了自己的兩個兒子。
  燕王朱棣正是其中的壹個。
  自從十年前被封在北平後,朱棣就和自己屬地的鄰居——蒙古騎兵打起了交道。由於雙方住得太近,時常因為宅基地之類的糾紛鬧點矛盾,談不攏就打,打服了再談,遇到打不服也談不攏的就讓朱元璋出兵遠征。
  名將傅友德、馮勝、藍玉都曾帶兵自北平出擊蒙古,朱棣雖是皇子,但他明白,在這些老將面前自己還太嫩,於是他虛心向這些名將們學習,絲毫沒有皇室的架子。此外,他還隨大軍上陣,親眼見到過刀劈斧砍、妳來我往的拼殺和血流成河、屍橫遍野的慘烈。
  當朱標在舒適的皇宮中學習孔孟之道、聖人之言的時候,朱棣正在淒風冷月的大漠裏徘徊,在滿布屍首的戰場上前行。並沒有人教導他將來要如何去做壹個好皇帝、如何統治他的臣民,對此時的朱棣而言,在戰場上活下去就是唯壹的目標。兵書是不管用的,別人的經驗也不能照搬,而要在這個戰爭中取得勝利,只能依靠自己。
 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,從失敗中獲取勝利,在經歷無數次殘酷的考驗後,朱棣最終掌握了戰爭的規律。他成長了,從壹個戰爭的愛好者成長為戰爭的控制者,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誌力使他最終具備了壹名優秀將領的素質。
  而無數次殘酷的殺戮、無數具無名無姓的屍首也徹底地冷凍住了他的心。
  昨天還活蹦亂跳的壹群人,第二天就變成了壹堆屍體,在陣亡登記簿上可能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,他們的家人更不會知道,甚至在戰後統計傷亡人數時,這些人也會被當成零頭去掉。
  誰會知道他們來到過這個世界?誰會知道他們也曾娶妻生子,有年邁的母親、年幼的孩子在家裏等待著他們?在這樣的地方,生命是有價值的嗎?
  殘酷的戰場讓朱棣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這個世界的本質,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!
  帶著這樣的意誌和信念,朱棣統率著他的部隊踏上了遠征之路。
  洪武二十三年,朱棣三十歲,他第壹次成為了軍隊的主帥。
  成為主帥,發兵遠征曾經是他的夢想,兒時他也常看見那些名將們出征時的情景,那是壹個多麽光榮的時刻,亮甲怒馬,旌旗飄揚,數萬人將聽從自己的命令,在自己的旗幟下勇往直前。
  朱棣近乎狂熱地喜愛上了這種殘酷的美感,這就是軍人的快樂與榮耀。
  但朱元璋對朱棣並不完全放心,他把兵馬壹分為二,將另壹半交給了晉王,並親自為他們制定了作戰計劃。此次遠征的目標有兩個,分別是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兒不花。
  朱棣明白,這次出征可以算是朱元璋的壹次考試,如果成績好,將來就有好的前途,因此他為這次遠征做了充足的準備。此次出征與以往壹樣,難點不在於能否打敗敵人,而是在於能否找到他們。
  基於這個正確的認識,出征後,朱棣並未魯莽進兵,而是首先派出幾支輕騎兵四處偵察,這些人經過仔細探訪,果然找到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。在做好保密工作後,燕王朱棣帶領部隊靜悄悄地出發了。
  由於朱棣的軍事行動極其隱秘,乃兒不花竟然毫不知情,明軍按照朱棣的計劃準備向北元發動進攻了,然而就在軍隊即將到達目的地時,天突降大雪,很多人都認為風雪之中行軍不利士氣,要求停止進軍,軍營中也是壹片哀怨之聲。
 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朱棣卻十分高興,他似乎是從藍玉的身上得到了啟發,嚴令軍隊繼續前進,很明顯,朱棣的決斷是正確的。
  風雪之夜,行軍雖然辛苦,但敵人也必然會喪失警惕,因為他們也認為這樣的天氣不適合行軍。然而決勝的時機往往就在出其不意之間。
  〖絕對不要做妳的敵人希望妳做的事情,原因很簡單,因為敵人希望妳這樣做。
  ——拿破侖〗
  朱棣的大軍就如同當年藍玉夜襲慶州時壹樣,冒著大雪向著敵人挺進。當他的大軍到達乃兒不花的營地時,元軍被驚呆了,然而更讓他們驚訝的還在後面。
  這支遠道而來的軍隊並沒有發動進攻,而是埋鍋做飯,安營紮寨。
  明軍跑了這麽遠的路,吃了這麽多的苦,而自己沒有任何準備,毫無提防,如若敵人發動進攻,全軍崩潰只在旦夕之間,然而對方卻毫無動靜,看他們舞刀弄劍的樣子也不像是來旅遊的,到底打的什麽算盤?
  朱棣並不是傻瓜,他十分清楚此時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,毫無防備的元軍可謂是壹擊即潰,他沒有這樣做,不是要講什麽風格、混個公平競賽獎之類的玩意兒,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。
  在安頓好部隊後,他派了壹個人去元軍大營見乃兒不花,他要給乃兒不花壹個驚喜。
  果然乃兒不花壹見此人,大驚失色,張口就叫道:“怎麽又是妳?”
  為什麽要說又呢?因為來者是個老熟人,此人就是觀童。大家可能還記得之前洪武二十年馮勝遠征納哈出時,勸降納哈出的也是這位仁兄,這麽看來他也算是老牌地下工作者了,專幹這類事情。
  自納哈出後,觀童勸降之名傳遍蒙古,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,蒙古各部落都如臨大敵,唯恐被認為暗通明朝,那可真是跳進捕魚兒海也洗不清了。偏巧觀童和乃兒不花交情很深,當年好友此刻相見,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。
  照例,觀童先講了壹通明軍的政策,如優待俘虜等等,然後把形勢擺在乃兒不花面前:頑抗到底,死路壹條。
  其實也不用觀童說太多了,營外明軍磨刀的聲音都聽得見,再不投降,磨刀石就要換成自己的腦袋了,這個城下之盟不簽不行。
  乃兒不花決定投降了,他和觀童壹起去朱棣的營中辦理投降手續,這位北元的太尉對自己的對手朱棣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。時機判斷如此準確,行動如此迅速,這是壹個怎樣的人呢?
  讓他意外的是,壹進大營,朱棣竟然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,親自到營外迎接。乃兒不花不知所措,手忙腳亂,搞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來投降的。他小心翼翼地提了幾個保證士兵人身安全之類的條件,朱棣表現得十分大度,不但答應了這些要求,還設盛宴款待了乃兒不花。
  乃兒不花萬沒想到,向朱棣投降還這麽有面子,有這麽好的待遇,十分感動,馬上回營召集人馬列隊投降。
  就這樣,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壹次表演落幕了,他不費壹兵壹卒殲滅了北元軍的主力,完成了戰略目的。他在這次演出中的表現堪稱完美,連投降的乃兒不花都十分敬佩他,認為他是壹個寬宏大量的人。
  【可怕的朱棣】
  史料的記載大抵如此,簡單看上去,這似乎只是壹次平常的戰役經過,但我細讀之後,卻有毛骨悚然之感。
  朱棣,是壹個可怕的人。
  可怕之處不在於他俘獲了多少敵人,而在於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和心智。
  他率領數萬士兵遠涉千裏,冒雪頂風,歷經千難萬苦才找到敵人,這就好比尋寶片中,壹群海盜費心勞力,疲憊不堪,終於找到了寶藏。相信所有的人在那個環境下都會極度興奮。
  就要發財了!命運即將改變!
  當時的朱棣也是如此,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敵人,而此時的敵人也不堪壹擊,只要下個簡單的命令,敵人就會被擊潰,然而他卻沒有這樣做。這就好比海盜們找到了藏有寶藏的海島,打開了箱子,看見了無數的金銀珠寶,頭領卻突然發話:大家回家吧,把財寶留在這裏,明年再來取!
  如果有哪個不開竅的頭目敢這樣說,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。
  簡單的占有是小聰明,暫時的放棄才是大智慧。
  朱棣為了這壹刻等待了很久,眼看勝利就在眼前,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了展現的機會,父親也會另眼相看,這是極大的誘惑。
  然而他放棄了,雖然是暫時的。
  他沒有理會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,沒有下令去砍殺那些目瞪口呆的元軍。他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獲得的榮耀。
  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!
  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處:壹個能夠忍耐的人,壹個能夠壓抑自己欲望的人。
  不要小看這個遠征中的插曲,如果妳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,就可以從這件事情中獲知朱棣的性格秘密。
  在史料中,關於朱棣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,也代表著他的兩種面孔:壹種是仁慈和善,他經常和屬地的老百姓在壹起,為他們主持正義,愛民如子;另壹種是殘暴嗜殺,用油鍋烹死不服從他的大臣,滅殺他們所有的親屬。
  這似乎是矛盾的,同壹個人怎麽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?然而這些都是史實。那麽怎麽解釋這個問題呢?
  答案很簡單:朱棣有著兩副不同的面孔不是因為他有精神病或者雙重人格,恰恰相反,他是壹個頭腦極其清醒的人。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麽,這兩副面孔絕不會同時出現,它們分別有不同的用途。
 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來應付服從他的人,殘暴兇狠的面孔用來對付他的敵人。
  對於朱棣而言,殘暴是壹種手段,懷柔是另壹種手段,使用什麽樣的手段是次要的,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。
 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,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,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!這就是朱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。
  從壹個不通人事的少年,到壹個老謀深算的藩王,是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、是妳死我活的戰場拼殺改變了他。
  朱棣出生在權力編織的網絡中,成長於利益交匯的世界裏,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,就算妳不去找別人麻煩,但只要妳有著皇子的身份,麻煩就會找上妳。在這樣的人生中,父親、母親、兄弟都只是壹個符號,他們隨時都可能因為某個原因成為妳的敵人。
  親人都不能信任,還有誰是可以信任的呢?
  無論何時何地,沒有人可以信任,壹切都只能依靠自己,這就是朱棣的悲哀。而在這樣的世界裏,只有變得足夠強大,強大到沒有人敢來冒犯妳、侵害妳,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。
  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封建皇族萬年不變的權力規則,不適應規則,就會被規則所淘汰。
  朱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丟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,接受並掌握了這種規則。
  他成為了強者,卻也付出了代價,這是十分合理的,因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免費的東西。
  對乃兒不花的寬大處理就是壹種隱忍,朱棣對這個蒙古人談不上有任何感情,他何嘗不想壹刀劈死這個害他在冰天雪地裏走了無數冤枉路的家夥。從他後來的種種殘暴行為來看,他並不是個脾氣很好的人,然而,他客客氣氣地接待了這個人。
  三十歲的朱棣做到了這些,在這些方面,他甚至可能勝過了三十歲的朱元璋。
  三十歲的朱元璋用刀劍去爭奪自己的天下,三十歲的朱棣用隱忍去謀劃自己的將來。
  朱棣就像壹個優秀的體操運動員,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動作,將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後的騰躍,以獲得冠軍的獎賞——皇位。
  當然,當時的朱棣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到這壹點,他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把俘虜人數清點好,然後回去復命。
 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體現朱棣的豐功偉績,與他同時出征的晉王是個膽小鬼,根本沒有進入蒙古腹地。用今天的話來說,他還沒有進人家的門,在門口放了兩槍,吆喝兩聲就走人了。
  有這麽個窩囊的兄弟幫忙,朱棣壹時之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,全國人民都把他當成民族英雄。朱元璋也很高興,他賞賜朱棣壹張支票——面額壹百萬錠的寶鈔(明朝紙幣)。
  其實這個賞賜不算豐厚,因為我們前面介紹過,洪武年間的紙幣發行是沒有準備金的,估計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見朱棣之前,才讓人準備好了紙張,印上了壹百萬錠的數字。反正他是皇帝,想寫多大數字都行。
  如果朱棣聰明的話,就應該早點把這張支票折現,換糧食也好,換布匹也好,總之是在通貨膨脹讓這張支票變成衛生紙之前。
 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關鍵在於朱棣通過這壹次的成功表演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價值,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。其實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,至少先混了個臉熟。
  但這次遠征帶給朱棣的也只有這些,並沒有人認為他能夠成為皇位的繼承者,他心裏也清楚,無論自己如何表演,也無非是從龍套變成配角,要想當上主角,必須得到朱元璋導演的同意。可是很明顯,朱導演並無意換人。
 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,滿懷抱負的朱棣可能最終會成為朱標的好弟弟、國家的邊界守護者,他的能力將用來為國效力,他的野心將隨著時光的流逝被永遠埋葬。
  就在看似事情已經定局的情況下,洪武二十五年,太子朱標的死使得壹切似乎都有了轉機。
  朱標死了,主角的位置終於空了出來,時機到了!
 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不過是個毫無經驗、年幼無知的少年,這樣的人怎麽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,換人吧,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兒了。退壹步說,就算不搞公開競爭,也該給個抓鬮的機會啊,老爹,不能再搞壹言堂了,多少給點民主吧。
  朱棣曾經有過無限的期待,他相信只要公開競爭,自己是很有優勢的。那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麽,論處理政事、出兵打仗,誰能比得上我!當然,寧王打仗也很厲害,不過他只是壹介武夫,這樣頭腦簡單、四肢發達的家夥也想繼承皇位?
  除了我,還有誰!
 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,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壹次搞了暗箱操作,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為太子。
  白幹了,這下真是白幹了。
  【等待時機的到來】
  朱標雖然文弱,到底是自己的哥哥,長兄為父,論資排輩,心理上還說得過去,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,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,無論如何想不通,無論如何辦不到!
  但這是事實,壹旦父親死去,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帝國皇位的繼任者,到時不管自己是否願意,都將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,發誓效忠於他。他懂得什麽?既無戰功,又無政績,憑什麽當皇帝?
 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壹個悲慘的結局,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。如果說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,那麽朱允炆繼位後的朱棣就是真的準備圖謀不軌了。用法律術語來說,這是壹個從犯罪預想到犯罪預備的過程。
  但朱棣可以不服氣,卻不能不服從。洪武二十九年(1396),明太祖決定對北元再次發動遠征,主帥仍然是朱棣。這也是朱元璋壹生中制定的最後壹個作戰計劃。
  他真的老了,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、縱馬馳騁只能在腦海中回味了。但他的意識還很清楚,必須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掉,這樣大明帝國才能不斷地延續下去,永遠強大繁榮。國內的問題已經解決了,但卓越的軍事直覺告訴他,北元仍然是國家最強大的敵人,壹定要把這個鄰居連根拔除!
  而朱棣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統帥,雖然他已經不再願意去幹這些活,畢竟自己只是打工的,每個月按時拿工資,出兵打仗成了義務勞動,幹好了是老板的功勞,幹壞了還要負責任,這樣的差事誰願意幹?
  可是即將卸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壹個可以商量的人,誰讓妳當年表現得那麽好,就是妳了!不幹也得幹!
  同年三月,朱棣帶著復雜的心情從北平出發了。此次他的戰略和上壹次大致相同,在軍隊抵達大寧後,他先派出騎兵去偵察元兵的方位,在確定元軍所在位置之後,他帶兵翻山越嶺,在徹徹兒山找到了元軍,這壹次他沒有再玩懷柔的那套把戲,連殺帶趕,把北元軍趕到了數百裏外,並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等人。
  按說任務已經完成,也該班師回朝了,北元的難兄難弟也在遠處等著呢,既然仗打完了,人也殺了,帳篷也燒了,您就早點走吧,等您走後,我們再建設。但這壹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,於是北元就成為了他發泄的對象。他壹氣追出幾百裏,壹直追到兀良哈禿城,打敗了北元大將哈剌兀,這才威風凜凜地回了家。
  郁悶的人真是惹不得啊。
  朱棣得勝回朝,卻沒有以往的興奮,這也是可以理解的,但朱元璋的心思卻大不相同,在他看來,國家又多了壹名優秀的將領,朱允炆又有壹個可以依靠的好叔叔,當然,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。
  【朱元璋的歸宿】
  此時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覺到壹種解脫,他打了壹輩子仗,忙了壹輩子公務,不但幹了自己的工作,連兒子孫子的那份他也代勞了。
 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恢復了生機和活力,人民安居樂業,商業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,朝鮮歸順了大明,北元已經被打成了遊擊隊。而朱元璋對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,在他看來,後世子孫只要有著基本的行為能力,就能根據他的政策治理大明,並保萬世平安。
  都安排好了,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。
  對大臣們來說,朱元璋可能不是個好君主,但是對朱元璋的子孫們來說,朱元璋絕對是個好父親、好祖父。其實朱元璋的這種行為反差的理由也很簡單,就如同今天獨生子女的家長,特別是那些當年曾經挨過餓的人,自然不忍心讓孩子受自己那樣的苦,他們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擔他們將來要經受的苦難。
  朱元璋確確實實是壹個好父親,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壹致,共同輔佐他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。但就如今天所謂的“代溝”壹樣,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,特別是皇族的子孫,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,在他們看來,這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退休金走人了。他們關註的只是這個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。
  朱元璋奮鬥壹生,為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財富,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,他的子孫的眼睛卻只盯著他手中握著的那筆財富,投向這個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。
  這無疑是朱元璋壹生中最大的悲哀。
  是時候了,讓我們給朱元璋壹個公正的評價吧。
 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,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,從赤貧起家,他沒有背景、沒有後臺、沒有依靠,他的壹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。他經歷千辛萬苦,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逐,從死人堆裏爬起來,掩埋戰友的屍體,然後繼續前進、繼續戰鬥。
 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,陳友諒、張士誠、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。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,可以說,在那個時代,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。
 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、單槍匹馬,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。
  是的,誰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襤褸、沿街乞討的乞丐會成為壹個大帝國的統治者。
  是的,命運之神其實並不存在,他也不會將什麽寶劍和鑰匙交給壹個乞丐,在那絕望的日子裏,並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,他的壹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。
  他告訴我們,堅強的意誌和決心可以戰勝壹切困難。
  他告訴我們,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。
  當朱元璋回望自己幾十年的崢嶸歲月,回望自己壹手建立的強大國家時,他有充足的理由為之驕傲和自豪!
  我是朱元璋,是大明天下的締造者!
  六百多年過去了,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。他有過不朽的功勛,也有過嚴重的過失,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。
  朱元璋,妳就是妳,歷經時間的磨礪、歲月的侵蝕,妳還依然屹立在那裏,妳的豐功偉績和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,供後人評說。
  江山如畫,壹時多少豪傑!
  【黃昏,京郊馬場】
  這本是壹片寬闊的農田,在壹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,種上了草,並成為了皇室的專用馬場。
  朱元璋現在就站在這片專屬於他的土地上,多年的馬上征戰使得他對於騎馬這項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。他始終不能忘懷當年縱馬馳騁的歲月。
  歲月催人!
  當年的風華少年,如今已經年華老去,當年的同伴好友,如今皆已不見蹤影。
  回望這壹生,我得到了什麽,又失去了什麽?
  為了建立這個偉大的帝國,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、精力,犧牲了愛人、朋友和屬下,他殺了很多人,做錯了很多事,現在終於走到了終點。
  壹個孤獨的老人守護著壹個龐大的帝國,這就是最終的結局。
  他又壹次跨上了馬匹,雖然他的身體早已不適合騎馬,也不復當年之勇,但當他騎上馬、揮動馬鞭,壹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,是的,壹切又回來了:
  〖皇覺寺裏,明月相伴,孤燈壹盞;
  濠州城中,謹小慎微,奮發圖強;
  鄱陽湖畔,碧波千裏,火光沖天!
  茫茫大漠,金戈鐵馬,劍舞黃沙!
  開創帝國,保世宏規,光耀後代!〗
  他縱馬馳奔,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,錦繡山川被他拋在身後。
  壹個個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現:郭子興、馬皇後、陳友諒、徐達、常遇春、王保保、胡惟庸、藍玉,有的他愛過,有的他恨過,有的他信任過,有的他背叛過,有的是他的朋友,有的是他的敵人。
  〖此生足矣,足矣!
  少貧賤兮壯誌揚!
  千軍如烈怒弦張!
  我雄武兮大明強!
  我雄武兮天下壯!〗
  他勒住馬頭,迎著落日的最後壹絲陽光,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壹瞥,仰天大笑:
  〖我本淮右布衣,天下於我何加焉!〗
  洪武三十壹年(1398),明太祖朱元璋崩,年七十壹。

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